English
MENU
麗寶集團
Group
關於基金會
About Us
認識基金會
基金會20週年
歷年大事紀
公開資訊
董事介紹
最新消息
News
雕塑雙年獎
BIENNALE AWARDS
第七屆麗寶雕塑雙年獎
關於麗寶雕塑雙年獎
比賽辦法
評審名單
線上報名
活動快訊
本屆得獎作品
歷屆
活動
Events
彩雲講堂
麗寶福容獎助學金
雕塑雙年獎花絮
麗寶
文
出版品
Publications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會員中心
Member Centre
首頁
>
搜尋結果
全部
找到 229 條結果
【當街頭塗鴉進入美術館-美國後塗鴉藝術家尚–米榭.巴斯奇亞(上)】
同樣與凱斯.哈林齊名的美國後塗鴉藝術家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一生也非常精彩。他曾留下名言:「我不是一個真實的人,我是一則傳奇。」在他短暫的27年生命裡,締造了許多人一生都無法達成的成就,他在1980年代成為最閃耀的藝術之星、和正要成名的天后瑪丹娜有過一段情、和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成為莫逆之交、自己組樂團製作嘻哈專輯等。時至今日,即使巴斯奇亞已逝世30多年,他的名字和作品仍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是潮流品牌的聯名商品、世界各大美術館的重量級展覽,或是藝術市場屢創新高的拍賣紀錄。 2017年日本超級收藏家前澤友作以1.1億美金拍下巴斯奇亞作品《無題》,創下當時最高拍賣紀錄,不僅刷新美國當代藝術家的拍賣紀錄,也是第一幅八〇年代後的藝術作品,賣出超過一億美元價格的紀錄,同時打響了他在亞洲藝術市場的知名度,華語流行天王周杰倫也是巴斯奇亞的藏家之一。 巴斯奇亞1960年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海地人,母親是波多黎各人。他從小熱愛繪畫,母親時常帶他出入美術館。他7歲時出了車禍,在住院期間母親買了一本19世紀的醫學教科書《格雷式解剖學》,這對他未來創作的人體結構與畫面構圖影響深遠,骷髏、肌腱和人體的表現,以及碎片化的文字書寫成為他標誌性的符號。 巴斯奇亞中學時期非常叛逆,輟學逃家並和好友Al Diaz組成塗鴉團體「SAMO(Same Old Shit)」。他們在曼哈頓街頭留下許多反體制、反政府、反主流文化且充滿諷刺寓意的文字和圖像,漸漸受到一些關注。為了維持生計,他同時去工廠打臨工,並販售自製明信片和T-shirt。1980年他在Mr. Chow’s餐廳和安迪.沃荷相遇,並向他兜售自製明信片。同年,他參加《The Time Square Show》展覽,集結了凱斯.哈林、肯尼.沙夫等創作風格前衛且思想激進的新生代藝術家,並被義大利藝術經紀人Annina Nosei相中,1982年為21歲的他舉辦首次個展,作品一搶而空,開啟了他飛黃騰達的藝術生涯。
【當街頭塗鴉進入美術館-美國後塗鴉藝術家尚–米榭.巴斯奇亞(下) 】
1982年巴斯奇亞的藝術生涯逐攀巔峰,他受邀參與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德國《卡塞爾文獻展》,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參展者;次年以最年輕美國藝術家代表之姿,被選入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惠特尼雙年展》,並於洛杉磯的高古軒畫廊舉辦第二次個展,在國際藝壇寫下璀璨的新頁。 聲名大噪後,巴斯奇亞經由畫商Bruno Bischofberger牽線,進入安迪.沃荷的工作室。沃荷非常欣賞他的才華,1983至85年兩人展開一系列合作,並成為一生的摯友。隨後他在高古軒等重要畫廊辦了8場展覽,此時名聲達到巔峰。當時剛出道的瑪丹娜是他的情人,雖然交往短暫便分開,不過瑪丹娜回憶半夜四點醒來枕邊沒人,發現巴斯奇亞已在畫室熱情投入創作時,仍非常感動,覺得他就是為了創作而生。 巴斯奇亞為白人主導的藝壇中少數的黑人藝術家,標誌性的圖案、狂野紊亂的筆觸、對比強烈的色彩是他作品的特色,並且充滿解剖學、普普藝術元素以及政治意味。他多以黑色描繪經典元素如王冠、國王與恐龍,透過黑人拳擊手和爵士樂手主題作品,帶出美國黑人承受的苦難和創傷。看似塗鴉的作品充滿著象徵性符號,時而反映當時社會環境,時而納入解剖學和歷史現場,有時則以自身觀察和藝術史對話,而這些大量拼貼式、碎片化的結構也呼應著當代爆炸的資訊量,深具啟發性。 巴斯奇亞在1985年登上《紐約時報》雜誌封時年僅25歲,評論家說:「巴斯奇亞的風格無法被模仿,那是天份,加上強烈的欲望、專注和快樂。」成名後他承受巨大壓力,開始用毒品舒壓。1987年沃荷過世,讓他更加抑鬱,導致毒癮急速惡化,於1988年8月12日因服藥過量而逝。此後,許多美術館紛紛幫他舉辦回顧展,藝術拍賣市場上作品也一直受到追捧。他標誌性的街頭塗鴉風格成為潮流藝術時代的重要標籤,許多潮流品牌都在發售他的聯名產品。在巴斯奇亞去世後30年,作品漲幅達到5800倍,1984年的《無題》更是拍到1.9萬美金。他傳奇的一生雖然短暫,但藝術的影響力卻是永存。
【當街頭塗鴉進入美術館-英國街頭傳奇藝術家班克斯(上) 】
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可說是當代藝術圈最神秘且傳奇的人物,他從未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與長相,但卻用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顛覆傳統思維與社會框架,創作出許多帶有諷刺與批判性的街頭塗鴉作品與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使他成為當代社會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藝術家。 讓班克斯在全球聲名大噪的其中一件作品,是2018年10月5日在蘇富比拍賣會上的代表作品《氣球與女孩》,此作前身是他以多層模板噴漆在2002年倫敦街頭發表的系列作品之一。作品中小女孩伸手指向一顆飛離的紅色心形氣球,在許多國際反戰社運和人道維權場合都可見到該作品的身影。天真與純潔的女孩與漸漸飛遠的氣球,好似象徵逐漸失去純真的社會,也提醒世人都應永懷希望。《氣球與女孩》在拍賣官落槌時,突然「自行銷毀」,價值4千萬台幣的作品應聲攪入隱藏在畫框上的碎紙機,作品的下半部瞬間碎成紙條。班克斯隨後在個人Instagram上貼出新作介紹影片,畫面中呈現碎紙機安裝在畫框上的過程,以及用手機紀錄拍賣會現場的片段,最後引用了畢卡索的名言:「對於破壞的嚮往,同時也是一種對創造的嚮往。」 有人認為班克斯的舉動是對藝術市場的抗議和對消費主義的批判,但諷刺的是,由於畫作不如班克斯預期ㄧ般全部碎光,只有下半部碎裂,反而引起更多買家的興趣,讓作品價值不降反升,因此也有國外評論家嘲諷班克斯的行動根本與初衷矛盾。 此次的畫作自毀事件掀起眾多話題討論,蘇富比隨後表示,當初得標的歐洲女性收藏家仍決定買下畫作,並將畫作更名為《垃圾桶中的愛》,成為史上首件在拍賣會上「現場創作」的藝術品。它在2021年重回拍賣會,以約7.2億台幣成交,創下班克斯迄今最高成交金額。2023年,此作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成為全球巡迴首站,至今持續在國際間發揮重大影響力。
【當街頭塗鴉進入美術館-英國街頭傳奇藝術家班克斯(下) 】
【百花齊放的街舞風格 - 肌肉爆發力的展現與誇張喜劇感的定格 - Popping & Locking】 Popping又稱為「機械舞」,是一種展現肌肉瞬間爆發力與控制力的街舞種類,在1960至70年代開始流行。舞者根據放克音樂的節奏,透過快速收縮和放鬆肌肉引起身體的抽動,或者突然停止,稱為「pose」、「pop」或「hit」。1970年代晚期,美國加州的舞團The Electric Boogaloos將流行音樂與boogaloo舞相結合,他們在電視節目「靈魂列車Soul Train」上的精湛表演,對popping的推廣有許多貢獻。 此舞蹈的由來有一說是The Electric Boogaloo舞團宣稱創始人Sam Solomon受到鎖舞先鋒團體The Lockers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熱門舞蹈動作「the jerk」的啟發後,發明的一組舞步。在跳舞時,Solomon每次震動肌肉時都會說「pop」這個單字,此舞蹈便被稱為「popping」。80年代麥可.傑克森也帶動了機械舞的流行,他最經典的「機械步」和「月球漫步」等都十分為人所知。 「Locking」也是一種放克舞的風格,名稱來自於「lock」鎖定的動作,也稱為「鎖舞」。舞者需隨著節奏與音樂,在一連串快速舞蹈動作後,突然靜止,再繼續一連串的快速動作。Locking以表演為導向,運用快速和明確的手掌和手臂結合較放鬆的臀部和腿部動作,加上許多雜技類的高難度動作,例如跪下和劈叉。這些動作通常非常大且誇張,並具有喜劇感。舞者服裝風格花俏顯眼,包含條紋襪子、及膝燈籠褲、鮮豔的大領緞面襯衫、彩色大領結、蘋果男孩帽和白手套等。舞者經常透過微笑或和擊掌的方式與觀眾互動,有些動作還相當滑稽。 Locking舞風的發明純屬偶然,1960年代末,The Lockers舞團成員Don Campbell因無法流利做出「時髦小雞舞(funky chicken dance)」的動作,並在移動手臂時停在特定點,當人們因為Campbell不熟悉的動作而開始嘲笑他時,他就用手指著他們來回應。Campbell將它們添加到表演中時,由此產生的舞蹈稱為Campbellocking,後簡稱Locking。1970年代初,引發了Locking舞團的運動,為Locking和其服裝風格奠定了基礎。
【展現時尚與魅力的多元性別舞風 - Voguing & Waacking】
Voguing又名「時裝舞」,是一種高度風格化、展現時尚與魅力的舞蹈。從1960年代美國哈林區舞廳,黑人與拉丁裔男同志族群的變裝秀演變而來,70、80年代發展成更加複雜的舞種。Voguing受到時尚雜誌《Vogue》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圖案的啟發,舞者會模仿模特兒的姿勢,著眼於手部動作、走秀(catwalk)、鴨步(duck walk)、旋轉然後撐體點地的「Vogue摔」(spin and dip)等技巧。跳舞時如同走秀般,強調臉部表情與態度,舞者會將舞池當作伸展台,同時象徵著LGBTQ+群體對於社會邊緣化與歧視的反抗和表達自我靈魂的舞台。 在Vogue文化裡,House社群是新意義下的家族。紐約哈林區的同志及跨性別族群有許多脫離了原生家庭,而House提供他們一個新的歸屬地。Voguing教父Willi Ninja於1982年成立忍者家族(House of Ninja),樹立家族獨特的舞蹈風格,成為許多非裔同志、跨性別青少年的避風港。他活躍於LGBTQ+社群與社運場域,並致力於提倡愛滋健康與性別多元議題。Voguing步入主流流行圈的契機是流行天后瑪丹娜風靡全球的經典單曲〈Vogue〉,使此舞風遂成為許多主流藝人爭相習舞的風格之一。隨著Voguing文化不斷獲得全球認可與關注,它不僅體現了文化多元性與包容性,更勇敢挑戰規範、擴大邊緣化群體聲音,並且促進社會的變革與進步。 Waacking的核心精神是透過舞蹈動作來表達音樂,也就是將聽覺視覺化。舞者隨著Disco音樂的節拍、旋律或歌聲移動手臂,以肩膀上方和後方的手臂快速甩動為主,也包括擺姿勢和走位。舞者會同時模仿電影明星戲劇化的姿勢,透過扭曲的身體角度、誇張的表情來加強舞蹈的視覺效果。 Waacking起源於1970年代美國洛杉磯的同性戀舞廳,最初被稱為「弄姿」(posing),因舞者在跳舞時會突然停下動作擺姿勢,這些舞姿大多受電影、默劇及音樂劇的影響,會模仿瑪麗蓮夢露、卓別林以及「舞王」男星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等明星。美國電視節目《靈魂列車》的舞者Tyrone Proctor對於Waacking的推廣有諸多貢獻,被譽為「威金之父」。Waacking也隨著節目的熱播,開始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由於Voguing和Waacking兩種舞風皆發源自同性戀舞廳,因此也有許多舞者兩種舞風都十分擅長,體現出多元性別舞風的無窮魅力與能量。
【富含文化底蘊的舞蹈大熔爐 - Dancehall & House Dance】
Dancehall舞風起源於1970年代的牙買加,深受當地傳統文化影響,特別是雷鬼音樂和加勒比傳統祭儀歌舞的影響。這種舞蹈以其強勁的節奏、活力四射的動作和反映社會議題為特點,常在舞廳派對中表演。Dancehall音樂和舞蹈彼此交織,動作靈感來自日常生活、街頭文化以及個人創意,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 Dancehall以傳統文化元素為骨幹,如非洲舞蹈動作和牙買加的口語表達(類似於rap),賦予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度。Dancehall不僅在加勒比地區流行,還影響了全球的音樂和舞蹈文化,許多知名歌手如蕾哈娜、肖恩·保羅(Sean Paul)和碧昂絲,都受到Dancehall的啟發。此舞蹈風格促進了多元文化交流,並向全世界推廣牙買加的文化遺產。Dancehall如今雖風靡全球,且在街舞中也常見與之相結合的舞蹈,但大多數的Dancehall舞者始終不忘其精神以及與他們出生地的連結,進而從舞蹈文化裡汲取養份與靈感,對於自我身份認同與文化理解有明確的關聯。 House Dance(浩室舞風)是關於自由、即興創作和感受音樂的一種自由式(freestyle)街舞,以腳步的快速移動與彈跳性為特色,營造出如水般的身體律動。此舞風起源於1970與80年代芝加哥和紐約的地下浩室音樂俱樂部,舞者們通常在狂歡派對上隨著DJ播放的低音電子舞曲起舞。而「氛圍」是浩室音樂和舞風的重要基礎,響亮與不斷重複的低音節奏充滿感官式的刺激,讓舞者在身體和精神上感受到強烈的解放感。 這種風格受到多種運動類型的影響,包括踢踏舞、非洲舞、拉丁舞與武術,也融入同志舞蹈文化所興起的Voguing和Waacking。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自我解放是許多舞者的精神核心,因此派對也成為開創實驗舞蹈的溫床,擅長不同舞蹈領域的芭蕾舞、爵士舞和霹靂舞等舞者都參與其中,並嘗試融合彼此的舞技追尋真正的自我。到了80年代中期,更加入了嘻哈文化的街舞風格。 Dancehall與House兩種舞風都是融合眾多舞派以及各地文化的大熔爐,讓不同文化能相互碰撞,激發出無限想像與驚奇。透過舞蹈這個媒介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能互相交流,並更加認識彼此的歷史文化,彰顯多元文化社會寬廣的包容與理解。
【當街頭塗鴉進入美術館-英國街頭傳奇藝術家班克斯(下) 】
【當街頭塗鴉進入美術館-英國街頭傳奇藝術家班克斯(下) 】 班克斯經常出沒在夜晚的街頭,並且以反戰、反資本主義為題,在各種牆面噴灑出帶有諷刺意味或玩世不恭的警世語句,試圖喚醒冷漠、沉睡的社會大眾。 關於他的身份與樣貌始終是個謎,他所進行的街頭創作也不斷顛覆傳統,這些都是他為何能夠一直引起大眾關注並成為熱門話題的原因。 他發跡於英國塗鴉重鎮布里斯托的街頭,從1990年代開始,Bansky的塗鴉與簽名在街頭頻繁出現,於2002年移動至倫敦。由於他採用模板噴漆技術,因此作畫時間短,散播速度快,加上他又擅用網路自媒體宣傳,直白幽默地批評社會問題,成功受到大眾喜愛,所以他的作品就如同病毒般在網路迅速傳播,作品價格也隨之瘋狂上漲。 關注國際議題的班克斯於2005年前往巴勒斯坦,並在以色列蓋的西岸圍牆上創作9幅令人驚嘆的塗鴉作品,用以諷刺以色列和聯合國的不作為。2017年他更是在伯利恆圍牆對面開了一家擁有全世界最醜景觀的「圍牆飯店(The Walled Off Hotel)」,直接面對以色列,飯店房間由班克斯和兩位藝術家Sami Musa與Dominique Petrin設計,吸引了許多旅客造訪。 班克斯另一項顛覆性的創作是2015年在英國濱海小鎮韋斯頓的大型聯展,他將一個廢棄的遊樂園打造成「暗黑迪士尼(Dismaland)」,園區裡擺滿了象徵死亡、憂鬱、貧窮、殘酷的藝術品,一踏入就讓人不寒而慄。班克斯藉此為許多地球危機與社會議題發聲,包含全球暖化危機、敘利亞戰爭、以巴衝突、歐洲難民危機、性別議題、虛偽醜陋的政治議題、資本主義與階級制度的壓迫等等。 隨著知名度的攀升,全球各地爭相舉辦班克斯的各種展覽,但都未經本人授權。多年穿梭於街頭暗巷創作的班克斯,終於在2023年於格拉斯哥的現代藝術美術館(Gallery of Modern Art)迎來他的首場「官方」個展「Cut & Run」,首次展出1988年至今的創作模板,展覽中複製了他的工作室一隅,一揭他25年來他的創作歷程。然而,對於班克斯到底是何方神聖?說法始終眾說紛紜,有幾位嫌疑人但都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就是他本人,甚至也有人推測班克斯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在世界各地都有據點,並持續用帶有批判性的黑色幽默作品持續影響這個世界。
【從街頭登上國際運動殿堂- Breaking】
台灣B-Boy代表孫振在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Breaking)」競賽的首輪battle中炸裂全場,拿下所有評審票數。他在第二輪對上荷蘭老將門諾、第三輪力戰哈薩克好手阿米爾,能量爆棚,雖敗猶榮,寫下台灣Breaking的歷史新頁。 Breaking與DJ、饒舌、塗鴉並列為嘻哈文化四大元素,於2024年8月首度從街頭登上國際運動殿堂,成為第一個入選奧運項目的街舞種類。起初雖因「是否可歸類於體育運動」等原因備受質疑,但國際奧委會秉持「與新世代接軌」精神將其納入新項目,期望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Breaking是一種體育性質極強的技巧性街舞種類,所需要的肌力與平衡感遠超越許多舞種。現今的Breaking風格融合多種不同的元素如踢踏舞、林迪舞、騷沙舞和戰鬥步等。Breaking起源自1970年代美國紐約街頭,早期舞者多為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青少年,最初是為了調解幫派之間衝突導致的傷亡,改用舞蹈一決高下,以比舞代替比武。 除了強健的身體素質,舞者還需對音樂有極高的敏銳度,並能隨著節奏即興發揮。其音樂風格源自嘻哈之父DJ Kool Herc在一場派對中將嘻哈四元素融合,他所播放的歌曲間奏成為以後的Break Beat,B-boy與B-girl會在此間奏跳舞,逐漸演變成Breaking文化,主要音樂類型包括Break Beats、放克、饒舌和靈魂樂。 一起來認識Breaking的四大基礎舞步: 1. 搖滾步(Toprock): 常出現在每回合的開頭,以站立姿勢進行舞步 2. 排腿(Footwork): 以手做支撐,貼近地面的姿勢完成一連串腿部動作 3 大地板(Power move): 用核心力量讓身體旋轉、空拋,如頭轉、風車 4. 定點(Freeze): 運用身體任何部位做出定格動作,常用作一段舞的結束
【嘻哈音樂製作人與企業家 - 美國饒舌界傳奇 Dr. Dre】
美國饒舌傳奇Dr. Dre (德瑞博士)出道近40年,是當代饒舌圈呼風喚雨的人物。雖然出道至今他的個人錄音室專輯只發行三張,但每一張專輯對嘻哈音樂都具有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與影響力。他不僅是一位名聲響徹雲霄的饒舌歌手,更是獨具慧眼的嘻哈音樂製作人與極具生意頭腦的企業家,發掘與培養了無數饒舌明星,如2Pac、Snoop Dogg、Eminem、50 Cent等,並成功將嘻哈音樂推進主流音樂市場,也奠定他在嘻哈界的教父地位。 Dr. Dre出生於加州洛杉磯的康普頓,年少時曾混跡於街頭幫派。他在1984年加入電子嘻哈樂團「World Class Wreckin' Cru」,隨後於1986年與隊員DJ Yella離開團體並加入當地饒舌歌手Eazy-E和Ice Cube的幫派饒舌組合「Niggaz Wit' Attitude」。他們的歌詞反映街頭幫派的生活,言詞露骨飽受爭議,其中〈Fuck Tha Police〉描寫對警察暴力和種族歸納的控訴,美國政府雖極力打壓並禁播歌曲,但仍無法削弱他們的影響力。 1991年Dr. Dre與好友Suge Knight合組「Death Row Records」,次年發佈個人首張專輯《The Chronic》,開創了G-Funk(Gangsta Funk幫派放克的縮寫)樂派。1996年開始經營自己的唱片公司「Aftermath Entertainment」,3年後發布第二張專輯《2001》,創下發行首週即成為「金唱片(50萬張)」的紀錄,當中〈Still D.R.E.〉、〈Forgot About Dre〉與〈The Next Episode〉等歌曲,至今依然是饒舌音樂歷久彌新的經典。此後的16年Dr. Dre逐漸從幕前走向幕後,再一次全身投入他熱衷的音樂製作。 具有商業思維的Dr. Dre在2008年與Jimmy Iovine創辦耳機公司「Beats by Dr. Dre」,透過精美包裝、潮流炒作以及名人聯名代言等媒體效應,吸引全球青少年爭相搶購。2014年被蘋果公司以30億美元收購,而擁有25%的股權的他,頓時成為嘻哈界首富。 2015年Niggaz Wit' Attitude的傳記電影《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上映,重新喚起人們對於1980年代嘻哈音樂歷史的美好記憶,而Dr. Dre也藉此機會審視自己的音樂生涯,創作出第三張個人專輯《Compton》。此專輯注入了他對音樂志業的熱情、對新人的提攜、對家鄉的情懷,以及他音樂生涯的起落,再次創造了他個人專輯的傳奇紀錄。
上一頁»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頁
© 2024 LIH PAO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398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