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活動>麗寶>【台灣近代雕塑史簡介I】

十六世紀後,活耀於台灣海峽的倭寇、海賊漸趨式微。閩、粵沿岸的居民陸續登陸台南安平一帶從事小型貿易、漁業、定居耕作等……。 荷蘭治台期間,為開墾而獎勵漢人移居台灣,因此中國東南沿海首度出現較大規模的遷徙。清初後,為了脫離飢荒、災害、戰亂,渡台移民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橫跨台灣海峽。當時的台灣環境惡劣、毫無社會制度,加上渡台人口多為勞動移民,因此並未將明、清文人雅士的精細雕刻工藝傳入。
 

橫跨台灣海峽,穿越暗潮洶湧,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水溝」。此等高風險與惡劣的環境使得民間信仰越漸興盛。廟宇的搭建、裝飾、神像雕刻的工藝使得漳州、泉州、福州、潮州師傅的技術得以傳入。由於取材便利,當時的神像、廟堂雕刻大多以木雕為主且少有雕刻藝術品。

 

1894年,甲午戰爭戰敗,台灣受到日本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日本治台時期,日本將台灣視為現代化的實驗場。在美術方面台灣受到日本文化和間接式的西洋現代文明與社會制度的洗禮。除了傳統的文人畫、民俗彩繪、木雕工藝外,西洋技法的表現與美學觀的傳入,更造成台灣美術發展極大的刺激與變革。

上一則 下一則
 
© 2024 LIH PAO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349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