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活動>>2015傳承台灣古蹟之美


傳承台灣古蹟之美 
 
       教育台灣的下一代,是社會國家的義務,這次的系列活動,具有傳承的意涵,係由「呦呦荷造場」、偕同「國立台博館」、「財團法人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基金會」,共同出錢出力圓滿完成的。同時,也讓台博館南門園區成為親子藝文教育活潑快樂有意義的場所。各個藝文講座與手工藝術工作坊,也都能將其中的精神意涵、相關歷史、以及人文涵養,灌溉傳承給予台灣的下一代。這次活動中,孩子們可以接觸學習到平常在學校吸取不到的藝術素養和教學,確實達到傳承和啟發的作用。


       國立臺灣博物館建館超過百年,於 21 世紀初,昂首朝向第二個百年邁進 。博物館作為現代知識的啟蒙地,常年持續舉辦多采姿的展覽,肩負傳遞新知、教育民眾之重任,有著諸多悠久深遠的影響。臺灣博物館在臺北火車站正對面,以館前路為中軸線,構成臺北市重要的路標,1960年代從火車站出來,就可以見到館前路另一端的臺博。歷經百年經營,臺博館現在已擁有本館、土銀館、鐵道部園區與南門工廠園區等四個館區,一共包括臺博本館、土銀分館(勸業銀行舊廈)、小白宮與紅樓(專賣局南門工場)、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等五座古蹟。
 

       其中只有臺博本館一開始即為博物館之設計,其餘的館區皆為古蹟建物再利用改建而成,是一種順應世界潮流,將老市區內大型的公共建物或工廠改裝為博物館或文化用途之建築。目前臺博館這批建築群最早為1902年所建,最晚為1933年所建,這三十多年剛好是臺灣從清末農業、手工業時代邁向工商業時代。易言之,這些產業或工業遺產作了臺灣的「現代性」之見證。從北門口走到南門外,欣賞這幾座建築的風采,閱覽百年臺灣歷史,建築物造型與功能之雄辯性遠勝過文字之記錄!

       Paul Crete教授在美國賓州大學引入Beaux-Arts建築畫,梁思成受教於他。1928年梁思成回到中國,他將這種描繪陰影、凸顯立體感的建築畫法,應用到中國營造學社調研計畫之薊縣獨樂寺觀音閣測繪圖上,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次以西洋畫法表現中國古建築的創舉。此次欣逢臺博館落成百年,為慶祝百年誕辰,臺博特別委託我繪製一些圖樣展示,其目的是要引起國人注意博物館建築作為文化資產之可看性,因為館舍本身即已蘊含豐富的歷史與文物,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博物館如羅浮宮或大英博物館,建築本身即是建築史上名作。建築是具體存在的物質,或可稱之為硬體。但建築圖確是軟件,或許我們也可質疑它不存在。因為建築圖是以紙、筆或色彩來滿足人們的眼睛,使人誤闖入虛構的空間裡。西洋透視圖法在文藝復興時期長足進步,且臻於成熟,所有的畫家企圖在二度的畫布上塑造三度空間。
 

       中國古代長卷畫更是神奇,它使觀者有如乘坐熱氣球或直升機,或像飛鳥似地俯瞰全局,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即採此法繪成。相較之下,西洋的定點視點透視圖似較為呆板,它只能提供固定的視點,因此有許多部分你看不到。為了彌補這項缺點,乃又發明了剖視圖,以解剖技巧將建物內部暴露出來。我這次所繪臺灣博物館系統館舍即多採剖視法,如此可看到更多一些面向。總之,我有一個定義:「讓一張圖呈現最多的細節,使圖發聲,講出最多的話語」,符合這項標準,才是最好的剖視圖。建築圖比建築本身更精彩,建築圖訴說建築的心聲,這才是我的標準。
 

       國立臺灣博物館落成百年,對大多數人而言,雖造訪多次,但可能並沒有仔細欣賞細節設計,也無法了解其構造之巧思,透過建築圖像學來了解並提升興緻,應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本展覽的目的即是以各種不同角度的建築繪圖來呈現建築之美,並輔以模型與照片重塑臺灣博物館,包括不同消點的透視圖(Perspective Drawing)、等角圖(Isometric Drawing)、剖面圖(Cutaway Perspective)、分解圖(Exploded View),甚至還有烏托邦想像的圖樣(Utopian Architecture),擴大參觀者的視野領域與想像。

2. 藝文暨傳統工藝工作坊  

(1) 親子立體紙雕藝文教室  (內容與地點: 楊英風大師經典版畫,呦呦荷造場)

       我們此次以傳承台灣古蹟之美”為起點,進而提昇、鼓勵與推廣台灣藝術風氣,讓揚英風藝術機構朝多元方向發展,成為一個結合人文、藝術與科技,並具有國際特色,足以展現台灣藝術價值的藝術。同時也期待能鼓勵與推廣台灣藝術風氣,讓小孩在遊戲中體驗藝術,並輕鬆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紙雕版畫創作。因此活動安排使小學生從動手製作中,體驗台灣本土雕塑大師作品風采。內含紙雕與版畫兩單元,紙雕單元示範作品為〈家貓〉、〈伴侶〉。
 
(2) 古木參天音樂饗宴   (地點: 呦呦荷造場)

       「呦呦‧荷造場」藝術咖啡館以庶民經濟為理念、以提供人們多元化藝文休憩空間為經營目標,因此特別安排台灣在地創意料理主題,特選台灣農特產發展兼具營養與特色的創意料理與飲品,在楊英風大師「古木參天」作品下,將這個場域,提供給愛好藝文的人士休憩及享用美食的空間。
  
(3) 風潮親子陶笛現場教導  (地點: 呦呦荷造場)

       游學志,外號陶笛ㄚ志。生於西元1976年,臺灣知名陶笛演奏家及陶笛推廣者。電視劇《流星花園》裡面演員的陶笛演奏都是由他教授及在幕後演奏的。截至2007年止,他在臺灣共有三家陶笛專賣店,就以「陶笛ㄚ志」為名。
 

       在ㄚ志親自示範教學下,小朋友在荷造場的藝術氛圍中,快樂學習陶笛種類特色(不同的陶笛形狀構造,與音域音色的差異)以及陶笛的吹奏,並體驗不同吹奏樂器與音樂可以帶給我們的驚喜。ㄚ志的陶笛功力,成功的吸引到小朋友們的崇拜、驚豔、與學習的興趣。ㄚ志在1999年首次接觸陶笛後便瘋狂愛上它,2000年開始推廣陶笛,2002年他決定創業,開了臺灣第一家陶笛專賣店,以專賣店打造陶笛文化。為了推廣「全民攻笛」運動,更毛遂自薦向風潮唱片公司提案,2003年發行臺灣第一張陶笛專輯──陶笛奇遇記,短短15天內一萬張唱片銷售一空,創下非主流音樂的銷售紀錄。
 
(4) 橘之鄉DIY金棗製作   (地點: 呦呦荷造場)

       橘之鄉蜜餞觀光工廠,30年的耕耘,將水果加工廠的冷硬形象,轉變為浪漫甜美的水果莊園。網路上享有「台灣最美的的觀光工廠」之美名。最著名的DIY活動就是「金棗蜜餞DIY」。30分鐘的課程,讓每一位學員,能做出美味又健康的蜜餞。吃過自己過的金棗蜜餞後,會讓人很自信、驕傲的訴說台灣水果的甜美,也能體會先民保存水果食物的智慧與節儉的美德。
台灣是水果王國,但我們卻羨慕外國人的果醬。蜜餞是最健康的糖果,可是我們卻往往只吃到色素、香料、防腐劑。我們帶著小朋友,一起學習「健康自己來、蜜餞真簡單」。
 

       在荷造場營業的這三年間,我們取得了比預期中還要更好的成績。除了維持餐廳的基本營運,我們也舉辦了各式各樣的講座、教學、工作坊、企業記者會、服裝發表、樂團表演、婚宴、各項展演、各大中小學的包場活動與聯誼。在這片歷史遺跡中,傳達了藝文與生活,並成為人們發表的舞台。對我們來說,是創舉,也是嘗試。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活動,無形中,其實向我們表達了這個場域的影響力。藉此,我們希望台博館與荷造場更像是個社群,具有將人連結起來的凝聚性。
 

       在台灣,社會普遍較忽略藝術與美學,因此更須要從小培養;反之國外,觀賞美術館或藝文活動與展覽、音樂表演則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是從小就深根蒂固的尋常休閒。其實台灣具有充分的要件,我們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原住民文化和客家族群的文化,更從日據時代就發展了與歷史相互關聯的藝術史,但教育的政策上,不僅發展緩慢,許多術科課被借去考試已是稀鬆平常,功利主義的社會氛圍下,也變相剝奪了學童的美學受教權,在多數家長的眼中,藝術學科始終比不上其他考試學科,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藝術因此不被重視已是常態。
 

       我們為這樣的價值觀截斷許多可能性而感到惋惜,更造成了世代間的美感隔閡。所幸這幾年間,設計與藝術之間具有的互文性的美感培育,慢慢地浮上檯面,呼籲美學培養的聲音也開始興起。 在這傳承台灣古蹟之美的活動,我們已經具有了很好的起跑點,期許能夠為下一代的後輩新進帶來豐富的涵養,並將美學、人文、餐飲、設計等元素作為結合,並善用網路平台的媒介,將之推廣給更多的族群,希望更為普及,讓一般人接受並了解到,藝術其實是可以打破階級,具有將人相連起來的可能性。而這,便是我們未來的展望。
 


 
 
© 2024 LIH PAO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3970063